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行业性高职专业建设的关键在哪
2017-03-21 17:04:2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就业导向、能力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最强音。对于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性高职院校而言,就要求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更侧重学生就业岗


近年来,就业导向、能力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最强音。对于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性高职院校而言,就要求其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更侧重学生就业岗位的针对性,更注重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发展,包括岗位晋升的能力以及领域内转岗的能力。然而,目前部分行业性高职院校还没有切实将学生的就业能力融入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因此,探索出融入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以增强学生职业岗位针对性为特色的科学化专业建设之路既是应然导向,更是现实所需。

行业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

相较于地方性高职院校等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目前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40%左右的行业性高职院校,其专业建设既呈现出与其他类型高职院校相似的发展现状,同时又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

从目前各行业部委下属的高职院校来看,其专业设置真正做到了依托行业发展需求、体现“又专又精”的发展特点,兼具突出的行业性、相对的稳定性与公认的独特性于一身,如财政部门下属学校的专业设置以财会类为主,卫生部门下属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医药卫生类为主,住房建设部门下属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建设类为主等。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而言,行业性高职院校可谓是“一枝独秀”。

但是,虽然行业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开发方面,避免了诸如地方性、综合性高职院校常见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没有走上盲目跟风、广泛撒网的道路,但其专业建设的内涵发展却没有得到真正实现。作为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没有被真正融入其“又专又精”的专业建设中,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

从一些行业性高职院校制订的专业建设方案中不难发现,虽然都注重了对专业所面向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但这二者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职业能力注重“做人”的能力,也注重“做事”的能力,更强调的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而能够完成工作任务的就业能力,不仅看重“做人”与“做事”的能力,还特别注重“找工作”的能力,以及就业后在相关工作岗位上顺利转岗、晋升的能力,这一能力对关联性极强的行业性高职院校来说尤显重要。因此,行业性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特色化发展,今后一个重要的、可供选择的路径就是切实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建设的全过程,更加侧重针对某一职业岗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充分体现专业建设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专业建设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行业性高职院校因其强烈的行业导向性,使得其专业建设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即专业建设的整个过程都应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服务。下面,笔者将从专业建设的目标、过程和评价三方面具体分析其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首先,专业建设的目标方面——引领作用。

结合行业性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集中性,其专业建设目标的最终指向应是学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且对学生各阶段的能力培养应与其他类型高职院校有所区别与侧重。例如,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期,非行业性高职院校除了要对学生的职业定位进行指导,还要培养其在大量工作中筛选适合自己工作的能力,而行业性高职院校更多的则是要侧重于帮学生胜任本行业内某一岗位并有所发展,即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方面。因此,行业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定位一定要结合自身特点、经过充分市场调研、遵循学生技能形成规律,切实厘清各阶段的目标,而不是像“培养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那样,笼统地说明要培养哪一种能力。

其次,专业建设的过程方面——调节作用。

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适应地方经济、行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而这三者的发展都面临一个突出的特征——动态性,这使得当前行业性高职院校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换代对人才需求的快节奏和高要求的变化,与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及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周期性特点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来化解这一矛盾?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由于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等多个因素的综合性过程,其建设过程一定要遵循灵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再其次,专业建设的评价方面——考核作用。

目前,虽然部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发展,做了一些专业建设评价指标的探讨与实践,但总体来看,对每一个专业建设的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结合行业性高职院校自身特色与发展的特殊要求,其专业建设的考核要特别强调能力的达成程度,因为在较强的行业导向性下,其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对稳定,更需重视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学生的岗位晋升能力及本领域内的转岗能力。鉴于此,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优化要时刻关注这一诉求,不仅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要纳入其本身的评价与考核中,并作为优胜劣汰的重要参考。

把学生就业能力融入专业建设的做法

对于行业性高职院校来说,每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开设各个专业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进入某一岗位后如何更好地胜任工作,以及如何在众多的毕业生中略胜一筹。以笔者所在学校拟开设的三年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把学生就业能力融入专业建设的做法主要如下:

首先,依据岗位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该专业在各类型的高职院校都有设置且形式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未来招收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拟从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入手,入学后先集中学习一段时间专业基础理论,随后根据其兴趣、特长再将其分置到不同的岗位,针对每一岗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进行专项学习,同时辅之以继续学习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虽然不能在三年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完每一岗位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但却可以提升其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专业性,这对提高他们毕业后的初始岗位胜任能力有重要意义,这一内容将重点体现在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中。

其次,依托行业发展,保证专业建设过程的科学性与动态性。

学校按照“一主线”(以培养工程技术技能为主线)、“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产学结合、理实结合、技术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的思路,依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按照工程施工的顺序以及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就业岗位,并积极结合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如将近年来积极倡导的绿色建筑理念深入渗透进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构建包括职业素质技能模块、单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和专业技术模块在内的体系,以此根据本专业对应岗位明确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做到依托行业发展需要和对不同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科学合理地进行专业建设。此外,还将在原有五年制师资队伍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通过送培、引进、与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共引共进等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设,增强“双师”队伍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科技服务能力。

再其次,更新已有的考核评价机制,注入新元素。

学校将根据行业标准,以三年为一周期,通过制定能力评价量表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各类能力进行调研,将每一项能力的达成程度纳入专业建设的评估当中,包括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并在下一轮的专业建设方案中不断予以修正完善,以此实现正向阶梯式的螺旋上升,这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志良系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21日第11版  版名: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相关热词搜索:行业性 专业建设 高职

上一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问答
下一篇:教师培训一定要注意精准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