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学校如何为学生未来做准备
2018-11-14 15:06:5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对话名家·校长看世界②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部部长,OECD秘书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国际学生评估项


■对话名家·校长看世界②

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部部长,OECD秘书长教育政策特别顾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创始人,成人技能调查(PIAAC)、国际教学调查(TALIS)等国际大型测评项目的领导者。

辛涛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第十届国家督学。

精彩观点

▶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真实并不是不可替代,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比信息本身的质量更重要;这是一个信息丰富但人们疏于分辨的时代,社交媒体放大我们各自的想法,并使我们忽视其他不同的观点和视角。

▶学生最为核心的素养是阅读素养、计算素养、健康素养与数字化素养。这四类素养蕴含着三类更深层的能力,包括创造新的价值、协调矛盾和困境、承担责任。

▶贫穷和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确定的联系。

▶将教师资源与需求相匹配,这是教育高质量的关键之一。

▶改革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关注点。

▶要让改革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

2018年10月26日至27日,有着“PISA之父”称号、被誉为“全世界的校长”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部部长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下文简称“施莱克尔”)做客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第五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与会期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教授与其就当前培养怎样的学生、教育质量和公平、教育改革如何推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话。——编者

面向未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辛涛: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这是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重要愿景。关于未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象与描绘。在您看来,未来社会是如何的?

施莱克尔: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描绘未来,但是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PISA数据显示,在所有参加测试的国家和地区,将近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表示,如果不能上网自己会感到难过。网络、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这些都如同喝水吃饭一样不可或缺。

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机遇与挑战,民主化和集中化、个体化与同质化、权力赋予与权力剥夺等看似相悖的趋势交织在一起。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两点: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真实并不是不可替代,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比信息本身的质量更重要;这是一个信息丰富但人们疏于分辨的时代,社交媒体放大我们各自的想法,并使我们忽视其他不同的观点和视角。

辛涛:正如您所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培养怎样的学生呢?

施莱克尔:以阅读素养为例,学生现在需要阅读大量数字化文本,需要通过搜索引擎而非百科全书寻找答案,需要对这些文本信息的真假对错做出判断。所以,21世纪的阅读不再是从书中提取知识,而是根据文本建构知识。这时候,重要的不是突出的记忆能力、对内容型知识的掌握,而是如何有效地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定位信息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估。

《OECD学习框架2030》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这一框架中,学生最为核心的素养是阅读素养、计算素养、健康素养与数字化素养。这四类素养蕴含着三类更深层的能力,包括创造新的价值、协调矛盾和困境、承担责任。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学生树立期望与目标,真正采取行动,并进行不断的反思。

走向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辛涛:目前,中国对教育公平的问题讨论很多,很多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研究中也发现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成绩有重要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施莱克尔:人们常说,贫穷是命中注定的,教育传递了贫困。但PISA数据结果显示出不同的结论。以巴西为例,PISA测试结果显示,不管学校的背景如何,学生的学业表现差别不大。同时,数据显示在有些贫穷社区的学校,学生的表现很好,而在一些富有的学校,也有学生表现得却不是那么好。由此可见,贫穷和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确定的联系。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巴西,富有的家庭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但实际上,这类孩子并不比同类公立学校的孩子成绩更好。在多数国家,考虑学校的社会背景这一因素,公立和私立学校教学成绩并没有任何测量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可以说,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还要好。

将全球社会经济地位居后10%的学生集合起来分析,这些学生表现的差异巨大。在越南和爱沙尼亚,这类学生跟社会经济地位居前10%的学生成绩一样好。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的教育内部都存在差距,但是有些国家更成功地缩小了这一差距。

辛涛:克服贫困带来的挑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呢?

施莱克尔: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过去五年里,多数国家的教育政策倾向于向贫困学校派更多教师。而同时,贫困学校的班级规模基本都比富裕学校的班级规模小很多,这意味着贫困学校师资充足。但从质量上看,贫困学校合格教师的短缺程度比富裕学校大得多。大多数国家派往贫困学校的教师质量却是最差的。贫困学校往往不能吸引和留住优质教师,但那些在公平方面表现良好的国家,却能够吸引最有才华的教师进入最具挑战性的课堂。将教师资源与需求相匹配,这是教育高质量的关键之一。

高质量的教育似乎还应与效率有关。在PISA测试中,有两个方面反映了教育的效率:一个是学习时间。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学生学习时间最长,每周近60个小时,而芬兰学生只有大约35个小时。但从学业表现上看,芬兰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了很多东西,阿联酋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到的却很少。如何有效利用教育时间,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值得思考。另一个是高效使用经费。用更低的投入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也就意味着更高效。对比中美两国,生师比差不多,但班额差别很大,这意味着美国教师除了教学之外,几乎没有时间备课、听课、进行专业发展,其教学时间是中国教师的两倍多。两个国家教育投入相同,但花钱方式非常不同,导致效率不同。有时,小班额可能没那么高效。

辛涛:课程改革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主题,教师教学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全球范围来看,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施莱克尔:中国是成功教育的典范,中国教学系统有严谨、高水平的认知以及更深层次的教学,这些都是成功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很难实现的。然而,教育改革没有定论。

对于课程改革,在内容上,需要增,或需要减,争议不断。我认为做得最好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的教育改革,其学校课程减少了30%。虽然改革前课业负担深受诟病,但改革后,学生的父母们抗议学习内容不足,担心学校质量下降。而2003年的日本PISA测试结果确实有下降。到2012年,其表现已经与之前一致,至2015年则比以往更好。迄今,日本已经成为创造性思维增长最快的国家。这就是改革带来的红利。改革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关注点。

对于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广受争议,建构主义的方法往往备受推崇。如果你问英国老师,几乎每个老师都说自己的角色是促进学生探究或者促使学生找到解决方案,认为思考和推理对课程内容更重要。这都是非常典型的建构主义方法。但令人诧异的是,PISA结果显示,英国学生的表现并不好。而在上海,似乎老师们的理念并没有那么先进,但在课堂上,深层学习、内在动机、批判性思维正在发生。所以,在课堂上是使用记忆还是阐述策略真的很重要吗?事实上,从PISA测试中,却得到了这些有趣的数据。

汲取世界智慧,让教育改革真正发生

辛涛:一些国家的教育不仅高效,而且公平。您能结合PISA项目提供的证据,告诉我们这些国家的经验吗?

施莱克尔:通过PISA等大型国际性评估项目,我们的确发现,那些卓越的教育系统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不仅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还包括让全社会理解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PISA数据显示,那些教师普遍认为他们的教育教学得到重视的国家,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高。

第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习。我们强调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并不是要求他们都获得成功,而是强调教育应该给他们个性化的支持,破除制约他们公平学习的障碍。

第三,开发系统设计的课程。学校课程应当关注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多学科的棱镜审视各类问题的品质以及学科迁移能力。

第四,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教学,难点在于教师。卓越的教育系统都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让他们享有教育教学的自主权,通过同伴学习网络共同学习。

第五,进行精准的激励。我们的管理系统要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动力。PISA发现,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教师能够获得教学创新方面的激励。

第六,改革各层面的管理。教育改革的障碍,往往并不是保守的追随者,而是保守的领导者。作为领导者,需要时刻直面教育环境的变化,抓住转瞬即逝的发展机会,基于证据开展管理。记住一点,要让改革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

辛涛:结合这些经验,您觉得我们应当如何推动教育改革,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地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施莱克尔:从我的经验来看,在教育改革中,我们需要坚持做好这五项基本工作。

第一,建立改革共识。领导者需要养成人们对教育变革的共同理解,形成有利于改革的政策氛围,建立激发教育者创新的责任机制。

第二,调动教师积极性。如果教师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改革的设计之中,他们便不会积极参与到改革的实施之中。就像被训练加热汉堡的人成不了主厨一样,教师如果只是对课堂教学负责,他们就会丧失改革的视野和动力。

第三,一起确定方向。当大家了解改革的原因和他们在改革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时,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改革。

第四,加强能力建设。最为严重的资源匮乏往往并不是经费的不足,而是教育系统各层面人员的能力不足,而人员的能力建设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五,学会向外看。成功的教育系统都是开放的、不断向外部学习的。教育领导者不只是要向前看,还需要向外看,谨慎、冷静地分析哪些经验富有价值、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总之,让孩子们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的任务不是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而是让可能得以实现。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赵茜、李刚整理)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4日第6版 版名:校长周刊·人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老师,请记住学生的名字
下一篇:陪孩子写作业是门学问

分享到: 收藏